近日,全球在建最大規模熔鹽線性菲涅爾光熱電站——玉門"光熱儲能+光伏+風電"示范項目取得并網通知書,標志著我國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進入新階段。當前,三峽能源、中廣核、中國能建等多個大型能源企業都在積極推動光熱發電項目建設。

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
2023年4月,國家能源局發布《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》,提出"十四五"期間力爭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。一年多來,光熱發電新建開工機組數量明顯增加。截至2023年底,全國在建和擬建光熱發電項目超40個,總裝機容量約4800兆瓦,預計2025年全部建成。
技術優勢凸顯
與光伏發電不同,光熱發電通過儲熱系統可實現24小時連續穩定發電,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一環。目前主要技術路線包括塔式、槽式、線性菲涅爾式等。以玉門項目為例,建成后年上網新能源發電量約17.5億千瓦時,可有效解決新能源大基地棄電問題。
產業鏈日趨成熟
我國光熱產業鏈已覆蓋從原材料到核心裝備各個環節,設備國產化率超90%。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現有光熱發電工程相關配套企業約600家。隨著技術進步,光熱發電單位造價已從早期的24000-35000元/千瓦降至13500-23000元/千瓦。
挑戰與建議
專家指出,當前光熱發電仍面臨政策連續性不足、核心技術待突破等問題。建議重點省份能源主管部門統籌規劃,同步推動光熱與光伏項目發展。同時需加強聚光器等關鍵部件研發,通過規模化生產進一步降低成本。
業內預測,到"十四五"末,光熱發電成本有望降至0.7-0.8元/千瓦時,2030年進一步降至0.5元/千瓦時左右,屆時將在電力市場中具備更強競爭力。
來源:新能源工程公司、科技創新中心